公民日報關注山東利津:將非遺保護傳承融入產業發展

来源:亿博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5-08 18:25:32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地處黃河尾閭、渤海灣畔,因古城輪廓似鳳凰,被稱為“鳳凰城”。

  黃河與渤海的千年對話,刻画了利津的文明基因。古代利津“內控黃河、外鎖海運”,得益於通暢的海河聯運優勢,逐漸构成水陸碼頭和商貿重鎮。自春秋戰國渠展煮海熬鹽之盛況,到清代永阜鹽場居山東八大鹽場之冠,再到成片灘涂上筑起房台村落,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河與城的故事還在這片土地上延續,寫下新的篇章。

  走進利津縣北宋鎮佟家村,青石鋪就的冷巷弯曲其間,一幢幢泥土夯筑的房台老屋靜靜佇立。寫生畫架與攝影三腳架有序摆放,來自美術院校的師生們陶醉其间,將古房台、老槐樹和那飽經滄桑的斑駁土牆收入畫布與鏡頭。

  房台村落,是黃河在這片土地繪就的獨特人文景觀。日子在灘區的乡民逐水而居、依水而生,為抵挡洪水對房子的侵襲,便用泥土夯筑起一個個高聳的村台,將房子建在台基之上。

  2018年,利津縣開啟灘區舊村台改造提高工程,把19個灘區村庄的零星房台進行連片加固,排污管網鋪設、路途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佟家村正是這項工程的受益者。

  “在過去,墊台打夯是關乎生计的頭等大事。乡民們靠著肩挑車推,一點點堆積起日子的期望。一家壘台,全村協力,齊聲唱起夯號,互相鼓勁加油。那種攥指成拳、團結向上的精力,早已深深痕迹在大众的心底。”佟家村黨支部書記佟振飛慨叹萬千。

  改造過程中,怎么開拓發展之路?利津縣安身本身實際,積極探究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徑與新模式。佟家村精心保存的連片古房台,不僅成為展現灘區公民過往日子的生動注腳,更承載著極具區域特征的人文精力,成為村子發展旅行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

  “我們推進黃河畔·佟家沿黃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項目,對房台及房子、樹木等附著物進行合理收儲使用,相繼建成民宿、黃河灘文明展现館、黃河口文學藝術創作基地等。现在,來自各地的學生和攝影師、畫家等藝術從業者,成為村裡的常客。”佟振飛介紹。

  與古房台一起激活的,還有代代傳承的内行藝。灘區隨處可見的蘆葦、蒲草,老一輩常用來編制防汛用具,现在,佟家村建立編織协作社,社員們制造的坐墩兒、蒲團、儲物筐等手艺藝品,成為遭到游客喜愛的特征禮品。

  “现在,我們的草編產品暢銷海內外,村裡的‘寶媽’和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每個月大约能收入2000元。”利津圓夢手艺編織專業协作社社長唐恩美說。

  從佟家村沿黃河而下,驅車行駛約40公裡,抵達利津縣鹽窩鎮南嶺村老街長巷。

  黃河夯號风俗扮演現場,8個赤膊漢子頭戴草帽、腳蹬布鞋,合力拽動系著粗麻繩的石夯。隨著“哎嗨喲——艱苦奮斗喲”的夯號聲劃破長空,石夯裹挾著黃土重重砸向地上。

  “夯號講究的是‘人心齊,泰山移’,過去修堤筑壩,全赖這股子精氣神。”黃河夯號代表性傳承人張希彬抹了把汗,繼續說道,“人們用圓木拴上繩子叫‘木夯’,一人扶把手,其他人扯繩捶打地基,有人哼著小調,大伙根據節奏使勁,調子越響、脚步越齊。”

  散步老街長巷,黃河夯號在耳畔響起,老揚琴曲調咿呀婉轉,剪紙手藝人在窗櫺下飛剪走紙,黃河澄泥陶印匠人在暴晒陶坯……现在,這條老街巷已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新地標。

  明清時期,鹽窩鎮又叫“鹽窩街”,鹽業發達、商號树立。后因黃河改道,旧日鹽場逐漸沒落,鹽田淪為鹽鹼地。

  “曾经人均1.2畝地,每畝地一年掙不到1000元。”南嶺村黨支部書記陳召榮話鋒一轉,“老一輩守著鹽鹼地討日子,直到文旅春風吹來了轉機。”

  非物質文明遺產伴河而生、綿延相傳,利津縣將與黃河相關的非遺搜羅起來,打造起老街長巷非遺文明街,现在已入駐黃河夯號、老揚琴、王家宮廷剪紙、黃河澄泥陶印等非遺項目35個,沿街布設21家特征非遺店鋪,設立流動攤位90余個。

  “‘五一’假日,我們共招待游客10.9萬人次,帶動旅行收入940多萬元。”陳召榮說,“為發揮文旅交融的‘乘數效應’,我們開展黃河非遺大集,日均招待游客5000余人次,單日最大招待游客量達5萬人次。10支扮演隊伍年均表演400余場,為乡民供给200余個就業崗位。”2024年,“利津縣集成推進非遺保護傳承推動老街長巷融入現代日子”入選文明和旅行部評選的文明和旅行領域变革創新二十佳事例。

  现在,老街長巷正悄然編織著嶄新圖景。“守好文明根脈,讓傳統技藝在時代浪潮中綻放光荣,隨著文旅品牌的持續擦亮,黃河文明將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中生生不息。”陳召榮說。

  從青藏高原奔腾而來的黃河,行至下流的利津,水勢漸緩,泥沙與故事一起沉澱於此。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用夯歌與泥土對話,將才智夯進層層壘筑的房台。

  利津境內,黃河延綿74公裡,在河床與防汛大堤之間的土地為灘區,洪水來臨時,可起到行洪、滯洪效果。但是,寓居其間的大众曾深受水患困擾。為此,大众就地取土、以土筑台,构成房台這一獨特的修建形態。2018年,利津19個村的灘區舊村台改造提高工程啟動,對原村台進行加固修繕。现在,保存的老房台成為黃河文明的載體,一塊塊夯土,訴說著灘區人與河共生的才智。

  夯土成台的壯舉,刻画了灘區人自強不息、攥指成拳的精力品质。那時,家家戶戶筑房台,打夯要唱黃河號子,“哎嗨喲,眾人齊心把台筑嘞”,夯歌一響,十裡八鄉來幫忙。由勞動號子催生的文明記憶,现在化作非遺黃河夯號,在文旅交融中煥發光荣。

  我是新中國同齡人,生在黃河邊,大壩下邊沒多遠便是家﹔長在黃河邊,自小在河裡游水﹔作业在黃河邊,一干到退休,從未離開利津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老城。

  江、河、淮、濟,謂之“四瀆”。腳下這座老城,是“四瀆”之宗的黃河與“四瀆”之一的濟水替换孕育而生。

  水的流聚,讓老城靈動而又奥秘。“巨海鎮其北,清河繞其東,南有桑棗之饒,西通舟車之利,亦東方之腴地也……”說的是明清時期的老城﹔“袖吞河色黃千裡,窗納海光綠一勺”,描繪的是清代黃河決口於銅瓦廂之后的場景。尔后,利津“以一壤之地,納千裡之洪波”,改變了發展軌跡……

  1958年,我見識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利津最大的一次洪水。那年我9歲,趁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跑上了大堤,看到大柳樹隻露出了樹梢,一條用各種各樣的袋子壘成的子埝已經筑起,一陣陣號子此伏彼起,姑娘、小伙、老伯,齊心協力與洪水奮力抗爭……

  后來,我到縣黃河河務局作业。我們現在看到的險工石壩,是新中國建立后逐漸由秸埽壩改成的。先是亂石壩,上世紀70年代又將亂石壩改為扣石壩。至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險工不光悉数石化,并且出現了丁扣、漿丁扣等各種險工壩體,大大增強了險工抗洪才能。

  在王庄險工段,當地人發明晰一種抗擊洪水才能強、又十分美觀的壘砌法——“席花縫”,石料咬茬丁用,避免了直縫、對縫、咬牙縫,提高了壩體質量,這一發明后來得到推廣。

  我的心窩住著黃河。退休后,基於對文學和歷史的興趣,我持續書寫、記錄黃河與家鄉的風土情面,主編完成了《東營黃河志》《滄海桑田黃河口》等書籍,為傳承弘揚黃河文明繼續貢獻力气。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