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基础到“笔杆子”

来源:亿博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23 09:18:36

  相信各位友友们都在想写一篇好的新闻通讯稿,但是又为写好新闻通讯稿而发愁。今天,微风就教你如何写好一篇合适而又漂亮的新闻通讯稿。新闻通讯是采用叙述、描述、抒情、讨论、说明等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及实事求是地反映新闻事件或经典人物、事迹的新闻。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此定义是时任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比如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1.动态新闻,就是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一般文字比较简约,反应比较迅速,在各类新闻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一般称为消息、简讯、通讯。

  2.综合新闻,就是指不一样的地区和单位,对同类或近似的事实做综合报道,它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动态新闻的综合和合成。

  3.经验新闻,也叫典型报道,通常是指某个地区或某个部门经验的报道。其实就是动态新闻与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4.新闻述评,也叫新闻评论,即边叙述边评论的新闻。它同时具有动态新闻和评论两种功能。一般称为评论、社评。

  (一)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显著的特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就是对事实的报道,离开了事实,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用事实说话,就是指新闻要客观地叙述事实,要借助事实来阐明某种观点。观点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事实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通过对事实的描述,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把这些规律提炼出来,表达出来,才能使新闻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就是把最重要的事实、最真实的状况、最真切的感受、最真挚的情感忠实地记录下来,描写出来,表达出来。新闻第一要真实,最重要的也是真实,因此必须把真实摆在最重要的、第一的位置。新闻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以次充好。新闻的真实要体现在一人一物上,所有的人物、故事情节等,都要有理有据,经得起调查和推敲,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随意进行虚构,推理和概括。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的描写等都必须完全真实。

  新闻要真实,但不能只是简单地反映,不是简单地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直接写出来。而要从事物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中找出最本质的真实,因为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完整的,真实的。绝对不可以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三)新闻要新(新鲜性)。这个新体现在几个维度。一是时间上要新。有些新闻的时间性比较强,只有迅速地反映客观的事实,才能够发挥新闻的作用,提高新闻的价值,所以新闻越新越好,越快越好;二是内容上要新。新闻要给人以新的感受,传达新的意见。要报道那些大众普遍关心的,有重大影响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三是表达上要新。新闻写作有一些套路,但不能被套路所左右,所限制,而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包括形式上的创新,表达方式上的创新,表现手法上的创新,通过创新给人以新的感受,更强烈的感受。

  (四)新闻要简短生动(生动性)。新闻要像写电报、电讯那样简短。要想写简短,必须做到主题突出,能够从众多的材料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找到新的角度,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来。新闻要具有可读性,要写得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新闻要生动,要在符合真实的条件下适当运用一些文学的手法来表现,比如形象地描写,贴切地比喻,以及一些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样就能够把新闻写活,写生动。

  报道及时和内容新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新发生发现的事实、事实的新变动,若无法及时加以传播,转瞬间也会变成旧闻。因此,报道及时是新闻求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一定要具有的时间条件。在实践中,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时间标准来衡量“及时”。正常的情况下,新闻要尽最大可能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尽量缩短事实发生与公开传播之间的时间距离。这一距离越短,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就相对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当然,新闻报道及时也不是为快是求,不问情况盲目抢快,而是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大局着眼,适应当时的形势,同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讲究策略,将新闻的“快”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新闻的公开性将其同内部情况、秘密情况、私人信函等区分开来。新闻以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而公开传播则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前提。传播公开这一特征使新闻具有一种强大的张力,新闻必须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最迅速、最广泛地面向社会公众,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和共享。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公开的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几乎能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地传递信息,表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但,新闻报道要做到公开、透明、开放,但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越是公开透明,越要加强管理,把公开透明和有效管理统一起来。

  5“W”,即: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任务)、why(起因)、how(结果)都必须是准确无误的。

  新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一般都会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或者称为倒三角形的结构。这种结构,顶部比较大,底部比较细,越往下越小。形成了先重后轻的排列顺序。

  顶部硕大,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让人一目了然。底部细如尖端,就是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以此类推。

  1.注重细节描写,追求意境美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把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和谐地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的气氛,此即新闻写作中的意境运用。

  2.多用动词,力求生动,新闻强调写实,但写实不等于行文老套空泛,干瘪枯燥,不是笼统的、干巴巴的。有三十年从业经验的拂晓报社总编辑武华峰经常对记者说,新闻要想生动,一定要学会用动词,动词可以让画面“活”起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3.适当运用群众语言,一切作品都来源于群众,植根于大地。群众的语言最为鲜活生动,最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和思想共鸣,向群众语言汲取精华,是成功写作新闻的一条捷径。

  4.详略得当,该详细写的要详细描写,该略写的要一笔带过,切忌长篇大论,切忌文字堆积。

  1.标题,一般可分为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标题要新颖,立意鲜明,高度凝练。

  2.导语,即新闻宣传报道的开头,开门见山、文字简洁、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承接导语的主要部分,用典型而充分的新闻事实、必要的背景材料,对导语做补充和发挥。通常为“导语定调、主题唱歌”。

  4.结尾,是新闻宣传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主题的自然延伸和总结,要与导语遥相呼应,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加强主题表达,并自然地结尾。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能吸引读者;拟写的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理解新闻宣传报道事实。

  2.生动。即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突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

  3.新颖。“新”是新闻的一个基础要求,不新不足以成为新闻;标题要善于突出新事物、新方向,抓住最具新闻价值的问题。

  1.多行标题。主要是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和副题组成。引题也称眉题,它的作用是介绍背景、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也称主题,它的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新闻的中心思想。副题也称子题,它的作用是介绍与正题有关的情况,补充正题,如点明意义,指出结果等。

  2.双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

  3.单行标题。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要思想,使读者对新闻内容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导语写作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一定要具有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最着迷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

  如:12月22日,作为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主要的两场主题研讨活动之一的专家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300名来自全国主要会展城市、会展举办单位、会展服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在这里倾听8位业内资深专家的演讲,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推动会展企业和城市发展的策略准确定位》)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做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以酿成气氛。

  如:棕黄色颇具古典意味的橡木酒桶,灰白的欧式风情的酒堡,浅绿的充满梦幻色彩的葡萄园--这是河北省昌黎县耿庄村农民耿学刚新建的耿氏酒堡产品标签上的图案。……——(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3日《酒类行规为一农民改写》)

  3.评论式。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引起读者重视。

  如:2003年即将过去,人们在盘点欧盟一年的收成时,有喜悦,但更多的却是惆怅。喜的是欧盟东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愁的是欧元区的经济一直不见起色。——(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6日《欧盟一分喜悦难掩惆怅几许》)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又或结论,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

  如:辞旧迎新之际,随着勉(县)宁(强)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陕西省成为西北第一、西部第二个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的省份。

  5.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做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如:经济大省怎么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白准确地提出切实做到六个“更看重”,努力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24日《广东六个“更看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如:“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草原来到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一首首曾伴随和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歌曲,今晚在北京音乐厅再度响起,依旧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的心。——(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7日)

  1.不能与标题重复。导语与标题的作用有些接近,但标题是概括全文的精神实质,而导语是标题的扩展,要用事实说线.为后文留下余地。

  新闻本身即要求语言简洁,新闻导语更要逐字逐句推敲,做到字字珠玑,一字不可移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有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等来组织安排层次。

  对主体的写作,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等。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解释,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背景不是单独的组成部分,也无固定位置,所以不能把背景看成是新闻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背景材料可以一次代,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位,一般出现在导语和主体中。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1.对比性材料。对人物或事物的正反、今昔作对比,在比较中突出其重要意义。

  例如《商办工业异军突起》这篇新闻的导语中写到:“昔日以设施简陋、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形象出现的商办工业,如今年总产值达1200多亿元,其中商办食品制造业占全国整个食品制造业产值的第一位……”这里“昔日……”就是一条对比性背景材料,假如没有这个背景也就谈不上“异军突起”。

  2.说明性材料。即对所报道的事实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做出介绍与描述。

  例如一篇报道山东省栖霞县充分的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的新闻中这样写道:“栖霞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共有大小山头岭背3650个,总面积306.7万亩;山滩、水面、村庄占209万亩,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是较好的。但是过去片面抓粮食,多种经营停滞不前。县委为领导农民尽快致富,确定在继续抓好粮田生产的同时,向山滩水面进军,发展多种经营。”这段背景材料重在说明栖霞县的地理条件、生产基础及领导的决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栖霞县的生产经验。

  3.注释性材料。即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及名词、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中的有关内容。

  例如《商洛订单劳务让民工放心》这篇新闻的开头写到:“12月13日,陕西商洛市40名合同制民工从商洛起程,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40名民工对往哪里去,干什么,挣多少钱心里早已有了底,因为人力资源公司已替民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务合同。民工们称这叫‘订单’劳务。”在这段文字中,注释了什么叫“订单劳务”,方便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正确理解。

  结尾又称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结尾的作用或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的新趋势、展示未来;也有的言之已尽,没有结尾。

  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如:总之,大众了解货币市场基金还需要一个过程,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本身作用等方面的原因,货币市场基金的出台虽会对我国的居民储蓄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可能会出现“储蓄大搬家”的情况。——(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担心储蓄搬家,我看大可不必!》)

  在讲完主要事实后,用启发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如:看着厂区内堆积如山的麦草和滚滚流淌的黑水,人们不禁要问:卫运河何日能变清?——(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0日《卫运河水何日清》)

  用激情的语言,激发读者的热情。如:百年轮回,沧桑巨变。奔腾的珠江水见证了这120年的岁月,春花秋实的白云山聆听了电信人的笑声。广州电信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日趋走向成熟,以更强的实力、更新的面貌参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华南现代通信中心,实现几代电信人的梦想!——(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世纪寻梦》)

  指明新闻的重大意义。如:访问是短暂的,但友谊是长存的。中国有一句古诗:“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这次,总理的美国之行,促进了中美友好,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推动了两国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加强合作、互利双赢》)

  在报道完主要事实后,进一步指出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必然结果。如:据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已经将上市日程安排在明年初,还有不少保险公司将目标定在国内的A股市场。通过更为透明和规范的动作,中国保险业必将进入更快速的良性发展。——(摘自《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2日《国际风云测试我保险业虚实》)

  根据报道的事实提出具有号召性的意见,激励读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行动。如: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习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牢记嘱托,广大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16日《绘就家和万事兴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