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冕”中部C位未来蓝图已绘就!

来源:亿博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16 08:29:03
产品参数

  最近,国务院批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武汉,这座位于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自此正式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未来将在经济、交通、科技等多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对武汉自身发展的巨大肯定,更是中部地区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发展积累。回顾历史,武汉一直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经济、交通、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明清时期,武汉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商业重镇。汉口作为武汉三镇之一,更是享有 “货到汉” 的美誉,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到了近代,武汉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大力兴办实业,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使武汉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在武汉布局了众多重点项目,如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武汉的工业实力得到了逐步提升,慢慢的变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在经济方面,武汉的表现一直十分亮眼。2023 年,武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20011.65 亿元,同比增长 5.7%,成功站上 2 万亿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座经济总量超 2 万亿的经济大城。近年来,武汉的经济提高速度也从始至终保持在较高水准,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同时,武汉的产业体系也在一直在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武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武汉历来就有 “九省通衢” 的美誉,交通枢纽地位十分显著。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航运、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一应俱全,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在铁路方面,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已形成至长江中游主要城市 2 - 3 小时、至全国主要城市群 4 - 6 小时通达的铁路交通圈。武汉每天开行始发高铁 486 列,通达全国 28 个省会城市 。在航空方面,天河机场是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已步入 “三航站楼 + 三跑道” 的国际一流航空枢纽行列,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 余条,基本形成 “洲际连通、亚太畅通、国内畅达” 的航空运输网。花湖机场则打通了内陆开放 “空中出海口”,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货运航线 条,基本形成 “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 快货物流圈 。

  从文化角度来看,武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渊源。黄鹤楼、归元寺、武昌首义纪念馆等历史建筑,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武汉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热干面、鸭脖、武昌鱼等美食闻名遐迩,成为了武汉的城市名片。此外,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在新的定位下,武汉的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传统产业如汽车制造、钢铁等,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以东风汽车为例,作为武汉汽车产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持续发力。2023 年,东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达 13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同时,东风公司牵头 8 家高校和企业组建 “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自主研发的 3 款车规级芯片流片成功,突破了车规级芯片产业化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武汉的钢铁产业也在积极转型。武钢有限依靠自主创新,将每根长度 100 米的钢轨轨高波动控制在 0.2 毫米之内,成功通过 CR450 复兴号动车组时速 453 公里超高速测试。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武钢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标志着武汉钢铁产业向高端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武钢还在积极探索富氢冶炼改造模式,致力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在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同样成绩斐然。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光谷作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 66%,国际市场 25%,销量世界第一。这里聚集了 1.6 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 5000 亿元。中国信科集团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单模 19 芯光纤传输系统实验,实现了总传输容量、净传输容量的提升,达到了 1 秒可传输 451 个 1TB 的硬盘数据量,下载 13 万余部最高画质电影的惊人速度,进一步巩固了武汉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

  武汉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光谷生物城作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域,聚焦大健康产业总部经济建设、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农业产品研制等功能,已成为全市大健康产业的驱动核。武汉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专注于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发,其自主研发的多款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其投资引力和市场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慢慢的变多的国内外企业看中了武汉的发展的潜在能力,纷纷前来投资兴业。截至 2024 年 11 月,共有 31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汉投资,仅 2024 年 1 - 10 月,武汉市新设外资企业数就达到 340 家,同比增长 13.7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霍尼韦尔早在 2012 年就在武汉设立了涡轮增压技术公司,2020 年又在此投资成立了新兴市场中国总部和创新公司总部创新中心。万豪国际集团作为全球 500 强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不断加码投资武汉,武汉已成为其在中国前三的市场。运动服饰品牌露露乐蒙也加速深耕武汉市场,目前已开设 5 家门店,新店即将亮相江岸区新天地。

  这些世界 500 强企业的入驻,不仅为武汉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武汉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武汉的市场主体也表现得异常活跃。创业公司数持续不断的增加,融资规模持续扩大。2018 年,光谷互联网 + 产业融资总额超 100 亿,平均单笔融资额 1 亿起,融资总笔数达 116 笔,互联网 + 公司数超过 2100 家,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 10 万人 。像斗鱼直播、卷皮网等一批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斗鱼直播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和内容平台,每天有 2000 万人逛斗鱼直播,平均每人花费 1.7 小时,2017 年实现直播收入 10 亿元,纳税 1.2 亿元 。

  武汉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也在逐步的提升,已发展为商圈多中心城市。从老牌的中山大道江汉路、武昌中南路等商圈,到新兴的光谷、古田等商圈,形成了多个核心商业片区。2018 年,武汉在新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商业资源集聚度排名第五,城市枢纽性排名第四,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指标也表现出色,充分体现了武汉经济发展的活力。

  武汉本就有着 “九省通衢” 的美誉,在被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后,其交通枢纽地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如今,武汉正在加快构建更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全面发力,为武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航空方面,天河机场的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未来,天河机场将新增跑道和航站楼,预计到 2027 年,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线 条以上,武汉 “空中出海口” 规模持续提升 。这将大幅度的提升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货物运输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同时,武汉还在积极地推进鄂州花湖机场的建设和运营,与天河机场形成国际航空客货运 “双枢纽” 格局。花湖机场作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机场,其货运航线已基本形成 “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 的快货物流圈 。

  铁路建设也是武汉交通发展的重点。除了现有的武汉站、武昌站、汉口站和武汉东站外,武汉还规划新建 4 座高铁站,分别是武汉天河站、汉阳高铁站、武汉新城站和长江新区站 。武汉枢纽直通线的建设将极大的提升武汉高铁核心地位,该线路起自汉十高铁云梦东站,经新建孝感南站、汉阳站及白沙洲长江公铁大桥过江,新建线 公里,是国家高铁 “八纵八横” 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成后,将实现多条高铁的互联互通,优化武汉高铁枢纽的整体布局,避免大量列车绕行汉口站折角行驶,提高运输效率。此外,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些高铁线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密武汉的铁路网,使其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武汉的公路网络也在一直在优化。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改造,让市内交通更方便快捷,对外交通更加顺畅。武汉的高速公路已形成了 “三环十三射” 的格局,与周边城市实现了快速通达 。同时,武汉还在积极地推进国省道的升级改造,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水运方面,武汉港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内河港口,正在向国际化综合枢纽转型。根据新修订的《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 年)》,到 2035 年,武汉港集装箱通过能力将达到 1000 万标箱,商品汽车滚装年通过能力突破 240 万辆,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 2.8 亿吨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制定了《武汉港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 年)》,将滚动推进 32 个港口项目的建设,总投资额达 187.26 亿元 。武汉港还在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通过 “中欧班列 + 江海联运” 等模式,架起了欧洲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贸新桥梁。

  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备,武汉的物流效率和辐射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武汉作为中欧班列(武汉)的始发地,近年来开行数量不停地改进革新高。2024 年,中欧班列(武汉)折算发运 1008 列、共计 83500 标准集装箱,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货值 183.84 亿元,同比增长 9.43% 。中欧班列(武汉)目前共拥有 57 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 个城市和地区 。这些班列不仅将 “湖北造” 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也将欧洲的优质商品带回中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武汉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也在持续增长。2024 年,武汉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1.42 亿吨,同口径同比增长 6.90%;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187.63 万标箱,同口径同比增长 0.07% 。武汉港通过一直在优化港口布局,提升港口设施水平,加强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了货物的装卸和转运效率。同时,武汉还在积极发展智慧港口,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港口运营的智能化管理,逐步提升物流效率。

  武汉的物流辐射力不仅覆盖了中部地区,还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将物流服务辐射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同时,武汉还通过中欧班列、国际航线等,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物流联系,成为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这里汇聚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些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丰沛雄厚,为武汉的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以武汉大学为例,其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武大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在光电信息、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成绩斐然,该校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首个光电领域的国家研究中心,在光通信、激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 。

  武汉的科研机构同样实力不凡。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下辖多个研究所,在水生生物、岩土力学、病毒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前沿研究。武汉病毒研究所作为我国病毒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病毒的基础研究、病毒病防控研发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迅速投入到病毒溯源、检测研发技术等工作中,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

  这些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武汉的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武汉在科研项目、专利申请等方面成果丰硕。2023 年,武汉全市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1000 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50 余项 。在专利申请方面,2023 年武汉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15.6 万件,授权量达到 8.5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2.2 万件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体现了武汉的科学技术创新实力,也为武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武汉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组织产学研合作。例如,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信息对接、技术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 。

  武汉还积极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湖北科创供应链 “天网” 平台上活跃着一批技术经理人,他们如同 “科技红娘”,为科技公司和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人才、金融等创新服务机构搭建合作的桥梁,促成供需双方技术交易和人才、金融、场景等资源的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他们的努力下,“天网” 平台已完成供需对接 6141 项,正在对接中 10172 项 。

  在这样的机制推动下,武汉涌现出了许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团队的 NCSP 白光 Mini - LED 背光源技术,原本只是理论性研究论文中的成果。在光谷实验室的初步转化以及华引芯的进一步落地开发下,成功实现了量产,并应用到华星光电的车载中控屏上,从高校论文变为了现实生产力 。

  在新兴技术领域,武汉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武汉的AI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在算力方面,光谷布局了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武汉超算中心,形成了 “智算+超算” 的多元算力矩阵,集群算力即将突破万 P 级,相当于近 500 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之和 。在芯片领域,光谷具备存储芯片、逻辑芯片、三维异构集成全产业链芯片制造能力,人工智能产业 “芯” 潮澎湃 。在大模型方面,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 ——“紫东太初” 问世,并持续迭代,如今不仅能读懂图文,还可 “看懂” 来自现实世界的影像数据、工业传感信号等物联数据 。金山办公 WPS AI、科大讯飞 “星火” 大模型等也纷纷在武汉落地应用 。

  在应用场景方面,武汉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在智能驾驶领域,武汉是全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运营区域面积达 3000 平方公里,覆盖 770 万人口,开放区域数保持全国领先 。无人驾驶车在武汉完成 “万里长江第一跨”,这是国内无人驾驶汽车首次跨越长江,武汉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跨越长江通行的城市 。

  在大数据领域,武汉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武汉的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精准评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一些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实现了精准营销,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新能源领域也是武汉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之一。武汉在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武汉拥有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研发机构,如东风汽车、岚图汽车等。东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持续发力,2023 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达 132% 。岚图汽车成立于武汉,也随着武汉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走向全球,2024 年一季度,其海外整体销量同比增长约 80% 。武汉的一些企业还在新能源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如武汉天钠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关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片的专利,采用电化学预处理以及双重电解液协同作用的创新方法,为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十分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武汉都市圈的建设便是重要举措之一。在产业协同方面,武汉与周边城市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作格局。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武汉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这里集聚了 1.6 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 。而周边城市则围绕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鄂州以光电产业为切入点,主动补链,精准对接武汉 “光芯屏端网” 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 “芯” 到 “屏” 产业链闭环 。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的 Mini/Micro LED 显示芯片下线后,运往不远处的湖北芯映光电有限公司完成封装,最终供给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显示面板龙头厂商 。在汽车产业方面,武汉是东风汽车的总部所在地,汽车产业发达。周边城市则积极与东风汽车开展合作,为其提供零部件配套服务。例如,孝感的一些企业为东风汽车生产汽车内饰、零部件等产品,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

  交通互联是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武汉与周边城市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交通一体化。目前,武汉与周边城市现有道路通道 55 条,已基本形成 “环形 + 放射” 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从武汉出发沿着高速公路,可在 1 小时左右达到周边城市 。武汉还在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规划将 8 条地铁延伸至周边县市,如 11 号线未来将穿过鄂州城区,延伸至黄石临空经济区,也将过江至黄州城区;13 号线未来科技城站向南延伸至鄂州梧桐湖等 。此外,武汉还将规划市域铁路,加速城际铁路与干线铁路建设,利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线 个城市就是一个城市” 的城市圈愿景 。

  在公共服务共享方面,武汉都市圈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与周边城市实现了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达 1949 笔、逾 6.4 亿元 。医疗服务也实现了 “跨城共享”,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25.92 万人次 。旅游景点 “跨城通赏”,启动了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上线 家 。政务服务方面,武汉城市圈 “一圈通办” 累计办件量达 83971 件,武汉和黄冈、孝感、鄂州已经依托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实现了自助服务 “跨市通办” 。

  武汉对中部其他城市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经济上,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周边城市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许多中部其他城市的企业与武汉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到武汉的产业链中。例如,一些位于中部其他城市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为武汉的汽车、电子等产业提供配套产品 。武汉还积极与中部其他城市开展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的生产环节向周边城市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在技术方面,武汉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不断向中部其他城市扩散。武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中部其他城市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比如,武汉的一些高校与合肥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了合肥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武汉还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成果推介会等活动,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传播到中部其他城市 。

  人才方面,武汉凭借其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中部其他城市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武汉的高校每年都有众多毕业生前往中部其他城市就业创业,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武汉还与中部其他城市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共享人才资源。例如,武汉与长沙建立了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双方互派人才挂职锻炼,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共享 。

  在具体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方面,武汉与中部其他城市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已成功举办多届,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在交通互通、科技合作、产业发展、市场一体化、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共同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 。在交通互通领域,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建设,南昌、武汉、长沙加强沟通协商,共同争取将武咸昌、长昌(九)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 。在科技合作方面,号召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加强芯片领域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创新资源合作,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跨区域共享 。

  国务院批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武汉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新机遇。武汉在经济、交通、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引领作用,以及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都让我们对武汉的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武汉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升级、科学技术创新、交通枢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武汉也将加强与中部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汉在新的定位下,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书写更精彩的篇章!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武汉发展的看法和期待,一起为武汉的未来加油助力!

  三河市商户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追踪:网友称市监局负责人曾称“红、蓝色太俗”

  近日,河北三河禁用红蓝黑门头牌匾一事引发关注,截至4月14日,三河市有关部门均未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4月14日,有商户向华商报大风新闻提供了一段2024年10月底,据称是三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刘某在某市场,关于“广告牌改底色”的现场谈话。

  云南彩民喜中1003万大奖,夫妻全身颤抖现身领奖,称绝不会把中奖的消息告知孩子

  云南彩民喜中1003万大奖,夫妻全身颤抖现身领奖,称绝不会把中奖的消息告知孩子。

  4月13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浙江台州仙居县某河滩处,一辆越野车涉水途中被冲走,造成2人身亡。现场视频显示,一辆黑色越野车落水,有救援人员正在施救。

  4月14日,法院公告女子造谣岳云鹏有私生女判决:王某某公开道歉,被强制执行17750元

  关税暴涨145%!美国人纷纷飞到中国代购中国制造,离境退税比在美国本土买还要便宜,“再也没中间商赚差价!”(剪辑:祁泉)

  跳水世界杯第二站加拿大温莎站落幕,中国梦之队斩获8金3银1铜!赛后,全红婵晒出18宫格,配文“那咋了这就破防了”。(今视频长天新闻)#全红婵

  他在北京时间周一凌晨发帖,竟然把中国描述为“敌对贸易国家”,一改他之前虽出手重,但语言上经常对中国客客气气的样子。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4日消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徐佐涉嫌受贿、非法经营同类营业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司机泄愤撞死一家三口”肇事方经营店铺已转让,知情人:出事后不久就搬走了

  14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肇事司机廖某宇父亲廖先生曾经营的铜器店面,发现该店面早在去年12月已被转让。

  山西大同订婚案二审将公开宣判,男方一审获刑3年,母亲曾请求追责12名办案人员

  4月12日,潇湘晨报记者从家属处获悉,山西大同“订婚案”刑事与民事二审将于4月16日公开宣判。席某某及其家属坚称席某某无罪,席某某母亲还表示,双方是自愿发生,女方是发生性行为后开始抱怨,就房产本上需加名一事和男方发生冲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2022年12月29日这天,消失在大众视野许久的央视主持人朱军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则内容。

  26岁女孩长期不吃早饭,胆囊上密密麻麻长上百颗“石头”,医生:最好在早晨6到8点进食早餐

  26岁女孩长期不吃早饭,胆囊上密密麻麻长上百颗“石头”,医生:最好在早晨6到8点进食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