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2017年央企重组形势预测

来源:亿博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14 01:10:00
产品参数

  中央企业重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内耗,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同时慢慢地加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对中央企业的重组,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是搞新的垄断,也不可能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

  2017年的央企重组,重要推手是供给侧改革,重点将发生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4个行业。这一些行业多是去产能的重点领域,产业集中度需要提高,这也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从实践情况去看,近3年来中央企业的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从方向上看,央企重组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完成了央企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从布局上看,坚决落实了化解产能过剩等产业体系调整的要求;从效果上看,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现在,思路越来越清晰了。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发布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等方面,不重组肯定是不行的。从目前央企动作来看,围绕四大行业的央企重组似在紧锣密鼓开展中。

  今年煤炭行业央企重组势在必行,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2016年的煤炭行业可谓“一扫阴霾”。随着去产能的推进,煤企迎来了利润整体反弹。煤炭行业神华一家独大,整合基本就是神华牵头来做行业整合。一种原因是央企的煤炭资源整合,一种原因是与地方国企的整合。

  去年7月,中国国新、诚通集团、中煤集团、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的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即国源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运行。而国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落实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动优化整合涉煤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促进涉煤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和改革脱困。

  2016年6月,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宣布启动重组。3个月后,双方正式公布了合并方案, 兼并重组的对象首推鞍钢和本钢集团,首钢与河北钢铁肯定是要参与整合的,要准备条件。

  涉及核电、工程机械、船舶方面。中核建和中核(集团)是同宗同源,是从原来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出来。业务分别所处核电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国电投”式的合并将成大概率事件。单以中核建与中核集团拟进行合并而言,所存在的模式包括两类,即一种是一方成为另一方上下游业务模块,即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合并的“国电投”模式。

  另一种则是同质化重组,两家公司合并后仍为两家平级单位存在,代表案例则是“南北车”的合并。中核建和中核集团之间的业务存在互补性,合并后将形成产业链,从而更好地增强了我国核电产业的竞争力。

  核电的重组,将成为中国继中国中车后又一块品牌,而二者之间倘若合并,也符合同行业做大做强、减少无效竞争以及“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大方针。

  船舶行业,中船集团作为第一批混改试点单位,已初步提出混改实施原则,优先选择在纯民品、竞争性强的业务领域进行积极混改。在去产能大背景下,南北船作为国内船舶行业龙头,合并预期不断升温。

  电力系七大混改领域之首,其中煤电领域因产能过剩,企业集中度低等因素,有望迎来央企重组的变革。两会期间,发改委、国资委官员频提煤电央企兼并重组为解决煤电产能过剩的手段之一。

  电力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行业重组有望加速推进。2016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火电产能过剩逾20%,严控新增并淘汰过剩产能将有效提升煤电行业整体的利用效率。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煤电行业今年采取多种方式去产能,包括淘汰、重组、改造等方式。现在,102家央企中,拥有发电业务的能源类企业共有12家,相对于5家钢铁、2家煤炭和1家水泥的央企数量,电力行业的央企数量多,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重组合并将产生在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国电电力、国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下的火电类上市公司。五大电力的合并,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成为巨无霸型的电力集团,有利于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走出去与国际一流电力集团相抗衡。

  这样看来, 2017年央企重组,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推手外,“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也是一大推手,大多分布在在重型装备与火电领域,还包括探索境外资产整合,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中央企业重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内耗,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化解产能过剩并帮助产业脱困,终究是要依靠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内部国企改革瘦身健体及行业内与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兼并重组。

  2017年国企改革有望在规范中进行一定规模的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与分类改革结合,有很多将会出现在央企与地方国企,或者央企与民企之间。今年央企重组面临的最大难点是如何通过重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如何将重组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及怎么样产生机制转换与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企业重组不是两个企业资产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提高效率的效果。

  因此,重组将分两块进行,首先是已经重组的消化融合工作,其次是新的重组工作,解决貌合心不合的问题。张喜武副主任在记者会上认为有效的重组要做到“六合”,防止貌合心不合,也就是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加快化学反应,切实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不断地提升公司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真正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最近大家还注意到,中国神华巨额分红的主因是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资金。其实,分红也是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3月9日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讲到的,上市公司就应该分红,就应该多赚取利润,为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所有股东提供更多回报。考虑到国资委目前对于央企分红和市值管理的重视,不排除其他国企和央企也有类似提高分红比率的动作。高分红潜力企业主要集中在采掘、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汽车、商业贸易、建筑材料等行业。

  以上预测,仅是一种趋势与走向的分析,也参考了其他学者的分析。详细情况,有待于真实的情况的进展,而真实的情况常常受多种因素约束。对中央企业的重组,不是搞行政的“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是搞新的垄断,也不可能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这也是国资委充分关注的。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沈莹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实现利润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一季度中央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亮点:

  重点产业稳产稳销,煤电油运先行指标企稳向好,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营业收入增速加快,公司制作经营呈现良好发展。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1~2月提高4个百分点,呈逐月加快态势。

  经营利润大幅度的增加,盈利质量转好趋优。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2264.2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1202.7亿元,同比增长24.6%。

  税收贡献继续增加,降费让利力度加大。一季度央企上交税费5299.7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煤炭、冶金、建筑、交通运输、石油石化企业上交税费同比增长超过10%。

  运行质量持续改善,降本增效成果显现。一季度中央企业成本费用总额增幅低于收入增幅0.1个百分点,百元营业收入负担的成本费用同比下降0.1元,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有所提高。